一,什麼是五戒
答: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二,什麼是十善
答:一不殺生而行放生,二不偷盜而行施捨,三不邪淫而修梵行,四不妄語而說實言,五不綺語而說質直語,六不兩舌而說調解語,七不惡口而說柔和語,八不貪而修不淨觀,九不嗔而修慈悲觀,十不癡而修因緣觀。
三,什麼是四無量心
答:在十善的基礎上,進一步嚴格實施四無量心,建立德行,修四無量心,首先得起動果與因的實施,故四條即是: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願諸眾生永離諸苦及諸苦因,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怡悅,願諸眾生永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隨意觀慈悲喜捨四無量。對諸眾生於實際行動中發起此四種無量之心。施於實踐。爾時當依次第而入。先由生身父母、妻室、夫君、兒女、岳父、岳母、諸親眷屬、常處身邊親近友人。次第而進。隨之散於六道眾生及法界一切有情。
四,什麼是三聚淨戒
答:第一條攝律儀戒,就是誓斷一切惡,無一惡不斷,就是所有的壞事一點都不能做。第二條攝善法戒,就是誓修一切善,無一善不修,那怕很小的善事都要去做。第三攝眾生戒,就是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
五,什麼是六度法
答:一,布施度慳貪。二,持戒度毀犯。三,忍辱度嗔恚。四,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癡。
六,什麼是四攝法
答:一,布施攝,二,愛語攝,三,利行攝,四,同事攝。
七,修行人的十種表面行(見《子必依論》)
答:一,以不信誦經為表面。二,無大悲而云利他為表面。三,吝嗇而行布施為表面。四,若為密人不守三昧耶戒為表面。五,為僧不守戒流於表面。六,居士不勤修為表面。七,只研學理不修法為表面。八,修法而不知法要流為表面。九,若不按法而行反而教人乃為表面。十,言行不一,指導他人為表面。
八,什麼是二十種徒勞行(見《子必依論》)
答: 一,若不摒棄傷害有情,發菩提心為徒勞行。二,不守三昧耶,受灌頂乃為徒勞也。三,若對已之心無裨益,博聞教法為徒勞也。四,行功德時,混雜以惡行為徒勞也。五,行不善,依止上師乃徒勞也。六,為導師,不作修法,並行惡業為徒勞也。七,為八風所動,修行乃徒勞也。八,隨一導師,而兇惡以對如母有情者,為徒勞也。九,常作不善,自稱畏地獄,為徒勞也。十,不以菩提心,又無虔信,布施為徒勞也。十一,若不決定堅守,受戒徒勞也。十二,若不調治嗔心,修安忍為徒勞也。十三,若常沉掉,修禪定徒勞也。十四,若不慕覺道,修精進徒勞也。十五,若不除嫉妒及五毒,修般若徒勞也。十六,若脩大乘教法,無大悲心為徒勞也。十七,若不知自性,修定徒勞也。十八,若不實行,受口訣為徒勞也。十九,若做利樂有情事,非由菩提心起為徒勞也。二十,看書聞法未懂義理,不能施行為徒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