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第三世多杰羌佛说《世法哲言》简介

简   介 H.H.第三世多杰羌佛为多杰羌佛真身降世,本身具备三身四智之证境证德,能将『一毫端现宝王刹、一粒沙藏三千界』,而反映在世间法上,则是学识渊博,德品崇高,博古通今,一代大家,大觉能仁。他的哲学思想,实在是博大精深,是世间法利益大众的实用智慧,有别于本宝典中的甚深佛法教授,如《了义经》《僧俗辩语》《什么叫修行》及法音开示等,这些世法格言也是H.H.第三世多杰羌佛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之一。H.H.第三世多杰羌佛深藏不露之纯净修养,更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他高深的哲学思想。 H.H.第三世多杰羌佛的哲学思想,是古佛以至高无上的顶圣智慧,洞悉宇宙人生的真谛,融会贯通,身体力行,直入文明道德的最高境界的至理。认真研习,深鉴内识,从其超尘脱凡之智慧,无私正节,了明万法之微妙,都会受到很大的教益和启迪,因此一提到H.H.第三世多杰羌佛的哲言就能感召大众,深受敬慕。早在十多年前,应大家的要求,为便于进一步学习理解,义云高大师秘书办公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一筠共同从H.H.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文论中,选择了部份哲言,加以浅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并予以出版发行。为慎重起见,当时特地请H.H.第三世多杰羌佛为浅释组作了讲解,H.H.第三世多杰羌佛的讲解至为详尽,但限于本书篇幅,因此我们只用了哲言正文,未用释解,虽然如此,我们相信这本哲言将是人类思想文化的宝贵财富,愿大家能从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纯净德品,增益人类,获得福慧,若能尽心研学,受用无穷。

世法哲言(一)

必识己方立人,何以故也?己之诸癖自难于解,如瞻己背终弗所见,为外人颇观,己藏己过乃人之常性,过甚则或离而不愿同谋,识已得之其弗觉,愧而求知,格得其德,方可立人,人皆敬之而助也。 必须认识自己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这是什么道理呢?为什么我们首先要认识自己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呢?虽然我们现在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人,但有的人做的很多事情连动物都不如,有的人的本质可以说根本不是一个人的本质。因为有很多人都不了解自己,所以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自己的错误、缺点,往往自己看不见,就是看见了也会自己原谅自己,自己难于理解自己,因为人有个我执性在里面,就正如想看自己的背,不管你用尽一切办法,你的头也伸不过去看见你自已的背,而别人则往往很容易把你的背看得清清楚楚,对错误、缺点同样是如此,自己往往不容身发现,而局外人经常都会从各个方面暗暗地看到你的很多错误、缺点,加上为了讨得别人的喜欢,自己只得把自己的过失藏起来,以其遮盖,这就是人的常性。但是有的人做得很露骨,非常强硬、猛烈,因此称为过甚,长此以往,别人就不愿意和你在一起同谋共事,就觉得你这个人太自私、太不好了。如果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缺点,以惭愧心去求得知识,那么,自己的格调自然就进入道德规范,这个时候就可以真正成为一个人了,人们看到你的行为境界以后,自然就很尊重你,个个都敬你而且愿意帮助你,因此,识己才能立人,立人才能得到帮助,一切世事才能圆满。

世法哲言(二)

是非由或自论,凡事之非,莫可于执,着之抗言之斗,自度非业加盛,终至入患,由是之道故面是非切勿挂怀。 所有是非之本体都是不可执着的,它只能给人们带来坏处,只会给人们来不幸和灾难,因此,在我们面临是非的时候切不可执着它。是非出现以后,让别人自己去论理,他高兴怎么说,就怎么说。不然的话,一纠缠在是非里,就会造成争辩,就要争辩谁真谁假,谁正谁负,也就要造成互相之间言语上的争斗。而且,往往互相都不服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到最后,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谁是谁非仍然扯不清楚,事态愈演愈烈,相互间的感情也就愈来愈坏,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愈来愈复杂,乃至于引起祸患,更严重者甚至于出现残杀、死亡等等灾难。所以,我们明白了是非是不可执着的这个道理以后,在遇到是非时,就不要挂在心中,这样久而久之,是非自然会慢慢消失,因为其本体属无常性,所以说面临是非不挂于心,既有益于自己,又有益于他人。  

世法哲言(三)

爱恨和合而生,汝爱之彼必见之、闻之、忆之,三者必居其一也,弗具一之因,其念无存,焉具其爱,恨缘亦复如是。 爱与恨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有缘有故的条件下才会产生,天地之间,人世之道,万物之情,都是如此,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比如,如果我们没有听到过的,或者没有见到过的,或者没有意识到过的某人或某事,这三种因素或缘由,一者都不具备,那么就不可能知道此人,也就不可能有这个人的概念;或者就不可能知道这件事或者物,也就不可能有这件事物的概念。既然这个念头都不存在,又怎么谈得上爱和恨呢?所以爱与恨是必须建立在有缘有故这个前提之下的,又比如,我们爱一个人、恨一个人,那么首先我们得见到过他,或者看到过他一眼,或者他的形象、或者他的态度、或者他的品行,对我们有所感受,我们才会产生出分别的心,称为和合之因,从而结爱或恨的这种果。因此,只有有缘有故,才有爱与恨。无缘无故,其念无存,自然也就没有爱与恨了。

世法哲言(四)

社会所含能力,勿轻言吾所具也,社会乃多元化汇溶是也,能力似无量微尘之居其一耳,就或之能力由为单一,纵展群技各具其长,而居多于不敌他能之富,投之社会微不可言耳,故称已能乃骄耻徒耳。 一谈到社会的能力,有很多人往往就说他在社会上很有能力,当然,不能否认人人都有自己的能力,但是要谈社会能力二字,统摄社会,这就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切不可轻易地称自己于社会有能力。社会是由许多方方面面融汇而成的,它包括农、副、工、商、科研、军事等等各行各业,乃至于含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即使仅在科技一个方面,又是千变万化,各具其长,你能懂这样,却不懂那样,能懂那样,又不懂这样,所以说一个人在社会当中是微不足道的,连大海中的一滴水都不如。一个人的能力,最多只占得社会的微不足道的一微尘因子、极微小的一部份,就好如一粒灰尘那样。我们展眼一看整个社会,可以说是各具其长,医生有医生的长处,军人有军人方面的长处,农业科学家有农业科研方面的长处,即使就艺术家的长处来说又各有不同,音乐家会作曲,歌唱家会唱歌,绘画家会书画,等等。如果说各人的长处就是各人的能力,那么,他单一的能力就不能概括于统摄社会的能力。我们若再仔细观察,自己的能力往往不敌其他众人的能力,其他很多人的能力都比我们的强,那么我们把自己微不足道的能力投之于社会,说老实话,实在是非常非常小的,因此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还要自称自己有能力的话,那就只能像古人所说的,是一个骄耻徒。

世法哲言(五)

学道之识依师导故,为人师表德识照或,学者奋修诸识而积其品,终可至学于渊,是为人道之学道也。 在学习的道路上,所获得的知识的多与少、深或浅、正与误,都是和老师的教育密切相关的,都是由于老师所指导的作用而形成的。作为一个当老师的人,是为人师表,随时随地都要做出表率,因此必须加强自己的修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知识,以作为学生的楷模。学生又必须勤奋、努力地学习,在掌握一切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只有这样,才能具有渊博的学问,才能达到高深、无华的境界。这就是为人之道裡面的不可更变的学道精华、真谛之义。

世法哲言(六)

高楼之建首在筑基,依次而上,空中楼阁于世弗成,事业之就亦复如是,足踏其实,步无虚发,真知之具由然实鉴,具实者于高难而不畏其困,故攀之于高而在于实。 修房建屋,无论是普通的亭台楼阁,还是耸入云天的摩天大楼,都必须打牢基础,有了基础才能依次而上,如果没有基础,是谈不上修筑高楼的。有一种说法,叫做空中楼阁,实际上空中楼阁是不成立的,它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事不踏实而犹如空中的楼阁一样子虚乌有、不实在。因为半空中不可能修建楼阁,任何一石一木都必须由地而起,从基础修建上去。同样,我们在世间上所做的一切事业,就正如修建高楼一样,首先要打好基础,掌握真才实学,具备真实本领,蓄积能量,最后才能进入实践。并且,在具备可以运用于实践的知识和力量以后,还要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千万不要被中途一点障碍和挫折所吓倒,这些障碍和挫折是必然要出现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克服重重困难,最后才能取得成就。所以,攀之于高而在于实,基础牢靠,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登上去,才会达到事业的顶峰。

世法哲言(七)

立之于福应忆于难,取之胜者莫忘兵家常事,暴雨之下方忆其伞者必水淋其身也。 一个人处于幸福之中,事事称心如意的时侯,不应该忘记考虑遇到困难时的处境,并同时想到出现困难时应如何去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人的祸福,随时随地都在不断地转变,没有常规可言,你现在看起来一帆风顺,处处都很顺意,但说不定会在某一天,由于某个环节上的微小失误,或某一方面的细小因缘,或别人对你的误解,就会给你带来极大的困难,甚至陡然之间使你身陷绝境。正如兵法所云,取之胜者莫忘兵家常事,这就是说,得到胜利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胜败及兵家常事,今天胜,也许明天就会败。在曰常生活中也一样,没有下雨的时候,就要先看好天色,注意到即将来临的暴雨,提前准备好伞,否则,等暴雨来临时再想到拿伞就已经太晚了,那个时候,你只能全身淋湿。所以,任何事都应未雨绸缪,才能稳操胜券。

世法哲言(八)

雄才之料必当内充其实也,华其外而碎其内弗可大器而登堂,心空之竹终非栋梁之材。 凡是具有雄才大略、才华横溢而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必须既具有充实的内心世界,深厚的道德修养,又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有学问,夸夸其谈,头头是道,但内心空虚,灵魂苍白,这样的入是绝不能成为气候的,外表好看而内境劣昧的人终究不能登堂入室,成就大业。正如像空心的竹子,外表高升青奇,其实皮薄心空,就不能作栋梁之材,因为它会遇浪即折,遇力即碎,又怎么能拿去作中流砥柱呢?

世法哲言(九)

赴约者奔往为事,中遇道障之退,更便速前也,车挡虽倒挂之行,而在更利前行之策也。 在日常生活中,凡是与别人商约好的事情,我们就要按时去做,要照着约定的条件去履行,并争取把它办好。实际上,要成就我们的事业也是一样。但是,往往我们在前行的途中会有很多障碍,举例来说,上学时要读书、认字、写作文,有的句子造得不对,有的作文写的不好,有的数学做不了,但是我们必须要努力完成这些作业,并且要做好、做完美,最后达到目的,顺利毕业。又如,我们在事业当中遇到困难,挡住了我们,我们暂时前进不了,此时,要懂得中遇道障之退的道理,就是说途中遇到了障碍不能前进时,有时候要先朝后面退一下,那么这稍等一下是否就更迟缓了呢?不,暂时的后退是为了蓄积力量,瞅准时机,以便能更快,更好地前行。就正如汽车要设一个倒档一样,每每汽车抵到障碍无法前进以后,此时此刻,需当挂上倒挡倒退,倒退的目的是为了让开更宽阔的路来,以便能挂上更快的速度前进。总的一句,倒退的行动是为前行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具体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