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法哲言(十)

唯诵文章是无知,文学之才唯附实,而今大学四书五经,为文弗施者,收之弗能养其己,放之不利其众或,唯诵何益之有,施诗文于社会之用,造益利众者,是为转知化实也。 在社会中有这样一种偏见,往往认为一个人有知识、有才华,就是人才,实际上这是很大的错误。任何人,不管他知识有多么丰富,才华多么出众,无论是古代通读四书五经的饱学之士,还是现在的大学生,如果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付诸于社会的实践,这种人都是不能被称为人才的。因为,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用自己学到的知识造福于人民、造福于国家、造福于社会,这才算是真正的人才。否则,只埋头读书,将知识收藏起来不会运用,会一事无成,甚至连自己都无法养活,更不要说利益大众、为社会服务了,这样的学识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说唯诵文章是无知。如果将书本知识用于社会实践,将科技发明和创造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社会大众谋利益,这就叫转知化实,就成为真正有益于人类社会的人才。

世法哲言(十一)

欲速则不达,行慢而失获,事理如是观,正住中道参,琴弦之懈弗出和雅之音,反之过紧则易于折。 不管你做什么事,如果不切合实际,过于太急、太快,往往不能成功,因为它不符合客观事物的逻辑、法度。如果速度太慢,往往又错失良机,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行慢而失获。凡是世间上的一切事理,都应该注意这两个正反不同的关键。那么,怎样做才对呢?这就要认真研究分析,取其适中,找到最佳的方法。正如琴弦一样,绷得过紧往往把琴弦绷断,那麽,绷得过鬆就更不能出和雅之音,要不松不紧,恰到好处,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要顺乎逻辑的事理,不偏不倚,然后去进取,这样就会很圆满地达到目的。

世法哲言(十二)

对人才之取舍何别?天下之或优劣和合之因,所汇果也,为一体之和,不可分割之,由是见劣而不取或,优之何获,故收或而取优舍劣是为理也。 我们怎样去发现、分别和取舍人才呢?天下的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并由此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和合整体,优劣好坏都汇聚于此,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其缺点和优点,人人都各具所长、各具所短。因此,如果我们见到一点错误和缺点,就不去用这个人,那么,他的优点我们也就得不到开发了。所以,扬长避短,纠正或者尽力地去掉他的缺点,而运用他的优点,发挥他的长处,这就是社会和我们所要用人的真理。

世法哲言(十三)

凡事应三思之弗觉,体实而再行之,不可闻言而从,亦不可听之否虚,三思之下实施无道者,当进而穷根之研,欲觅高天彩虹而遇乌云之布,则疑于霞辉之弗成也,是为过失。 古人有「三思而行,再思可矣」之说,实际上,光「三思而行,再思可矣」是不够的,在三思之后,还要具体去实践以观察真实效果,这也就是说,我们绝不可以听说一件事情就立刻不加思索地去办,而必须要加以认真思考和实践,但同时,又不能听到以后,马上就轻易地否定,认为虚妄不实,不去予以处理。如果在三思以后觉得没有道理,并且实际去做,也还没有行通,这时都不能马上丢掉,而要进一步去挖根究底。就正如我们想见到高空中的彩虹一样,如果说走到半虚空中被乌云所遮障,就认为是上面只有乌云,没有彩虹,这就是错误,如果继续努力向上,进入更高一层空间,突破乌云,彩虹就会出现,所以,做世间上的一切事情都是如此。在任何困难之下,都要进而穷根究底,这样,最后就不会犯过失,就会处理好一切事情,完成好一切事业。  

世法哲言(十四)

或生于福而弗识其福,乃处福忘逆之故也,身强以弗察其康,病者之流皆知康安之乐也。 有些人生在福中不知福,尽管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仍觉得这里不称心,那里不如意,牢骚满腹,自悲不意,这样的人主要是处在幸福里头而忘掉了逆境的原故,在幸福的时候忘了曾经经历的困难。就正如身强力壮的人往往不知道生了病后的痛苦一样,不注意保护自己的健康,不珍惜自己强壮的身体,一旦生了病时,病卧床榻,动不能动,吃不想吃,这时候,他才知道健康的快乐和幸福了。

世法哲言(十五)

善知识者诸语皆收,诸识皆藏,归己为用,施之众或所益,原何来,善知本性为或而福,劣理作己批照,善道养德为或。 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都是胸怀博大,心襟宽广,好话和坏话都听,好的知识和坏的知识都吸收。好的知识吸收起来丰富自己的才干,提高自己的能力,为自己所使用,以作对人类有益的事情。而坏的知识就拿来用以检查,对照自己,引以为戒,使自己不要去犯类似的错误。这样做,是因为善知识的本性是为大众而谋福利的,所以,为了给大众谋利益,将坏知识拿来作为自己的一种批照,检查自己的错误缺点,有了就改正,从而达到既有益于社会,又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目的。因此,善道称为习养道德、为大众服务的一种行境。

世法哲言(十六)

凡出语之余无非也,谓词似为非也,言无失者乃以词夺理之失,故为非也。 凡是喜欢说自己没有错误和缺点的人,实际上其本身的行为已经具备了错误和缺点,因为他这种语言就是一种错误、缺点。「人非草木,孰能无过」,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过失或错处,说自己没有缺点错误的人,是以此来强辞夺理,为自己的过失辩护。那么,其具体表现,起码在他的身上,有顾全面子等私心杂念,或者说没有忍辱自愧之德性。所以说,如果说自己没有错误缺点,其本身已经具备错误缺点了。这句话就是一种错误缺点的具体表现。

世法哲言(十七)

太阳性之于伟,何以故耳?面万法与群生施光放热故耳,故为人赞,由是之道,为或之流为众而消益者是为其大也。 太阳的本性之所以伟大,是什么原因呢?是太阳燃烧自己而给这个世界带来光明、温暖和能量,使植物得以生长,人类和动物得以生存,我们这个世界具备生存之力,也就是说,太阳为世界万物施其诸益。所以,人人都赞叹它伟大。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人,只要是无自私自利之心,默默奉献,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为大众的利益服务,给大众带来福利,带来好处,那么,所有人都会敬重你,都会赞叹你的功绩,而自己也就伟大了。

世法哲言(十八)

人愚之最癖是为我见是理,万法由己量之由是而生,此属心之弗明所至无知故也,凡为余衡量诸物似为尺度者,实则无识也。 给人造成愚痴的最大弊端,主要是以为自己掌握的一切都是真理,对世间上的一切,无论是精神或者物质的,都拿自己的观点、自已的心境去作为尺度来衡量,符合自己看法的就对,否则通通斥之为错。之所以如此,其原因主要是来源于自已的心境未能开发智慧,对于真理鉴术未能得理,而片面的看待问题,以自己所知的一点一滴,概括异它之全面,从而使自己处于一种无知境界当中。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凡是遇到拿自己的一切观点作为衡量一切物体或者生灵的尺度、作为绝对真理的人,实际上这种人是没有知识的愚人。  

世法哲言(十九)

阴魔之出是为生气,视他之非而为烦恼,实乃暗敌自伤,何涂他人之皮毛耳。 《楞严经》上有五十种阴魔之说。什么叫阴魔?这里说的阴魔就是把自己对自己生气、自己想不通、自寻烦恼,是名为阴魔,也就是把别人的是非、把别人对自己的不实之处、不良之处当成沉重的包袱压在身上,自己在一旁想不通,自寻烦恼、自找痛苦,就叫着阴魔。这种阴魔的产生,实际上是暗敌自伤,即就把生气变成了看不见的敌人来自己伤害自己,而对其它的人、对对方、对你想不通的人,则连皮毛都伤不到一点,因此我们不能把外来的是非作为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