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法殊胜之益

释迦佛陀的姨妈为佛陀做了一件金缕衣,佛陀却要姨妈拿这件金缕衣去供养众僧。 姨妈就认为,这件金缕衣是特地为佛陀做的而舍不得,佛陀就解释说:“ 因为众僧的福田广大无边,为了使您的布施得到广大功德,所以我才劝您这样做,况且您如此做,就等于供养我了。” 姨妈就拿金缕衣去供养众僧,但没人敢接受,只有弥勒菩萨接受。弥勒菩萨就穿着这件衣服到城里乞食,那庄严的风采,得到很多人的赞叹,并争先恐后的观看,人们却忘记拿食物供养他。 有位穿珠的师傅看到,就跪着请求弥勒菩萨至他家受其供养,弥勒菩萨答应了。 饭后,穿珠师傅请求弥勒菩萨演说佛法,穿珠师傅听得非常欢喜而入神,而忘了数天前有位大富翁为女儿的嫁妆定做的一串珠宝首饰,工钱给的特别优厚,十万钱。 就在穿珠师傅正高兴聚精会神地听弥勒菩萨说法时,大富翁派人来拿珠宝首饰,结果来了三趟都扑空,大富翁很生气地把珠宝和工钱都要了回去。 师傅的太太看到此情形很生气,责备穿珠师傅说:“你真糊涂!你只要帮那富翁穿珠宝,就可以净赚十万钱,而你却在听道理,错失赚大钱的机会。” 穿珠师傅听此言,起了悔心。 弥勒菩萨知道他的心思,就对他说:“你能随我去趟寺院吗?” 穿珠师傅说:“当然能啊!” 两人就回到寺院。 弥勒菩萨就问寺院里已得道的上座和尚:“以欢喜心听法和赚大钱,到底那一样比较殊胜?” 憍陈如尊者说:“如果有人得到十万斤黄金,不如用一缽饭菜供养给持戒的修行人,更何况能以清净的信心去听佛法。以清净的信心听闻佛法,即使只听片刻,也胜过得到十万斤黄金的百千万倍。” 如此,连续问了四位上座和尚,都回答说:“供养一缽饭菜给持戒的修行人,又听了佛法,比得到千万的黄金还殊胜百千万倍。” 最后,弥勒菩萨问阿那律尊者:“为什么供养一缽饭菜给持戒的修行人和听佛法,胜过得到全天下的金子呢?” 阿那律尊者说:“我记得我曾经供养了一缽饭菜给辟支佛,结果生生世世都当了天帝和人间的国王,安享快乐自在的生活,九十一劫未曾断绝,后来又出生于印度,和释迦牟尼佛同一种族,出生时自然拥有四十里的宝藏。” 穿珠师傅听了,心中非常欢喜,而不再有悔恨之心。 听闻真理不但使自己的智慧大开,自己的脾气毛病亦会因对真理的体悟,而有坚定无比的毅力扫除。与财施比较,听闻真理,只要肯接受,就可以得到非常殊胜的福德,如果不把握当下聆听法语,时机错过了不代表还有机会,没有人能把握下一秒的我们是否还存在于世上,更何况能沉静地听闻佛法,启发人的智慧,在修行因缘成熟之时,福慧双增,甚而转换因果,所得的福报又岂是金钱可以比量的! 知道了聆听法施之音的力量,人人应该把握、珍惜聆听真正法义的机会,不要以为还有很多的明天,不要以为自己的心已经很好了,不要以为自己知道的已经足够,毕竟了生脱死,达到任运无碍的境界,才能说是修行的成就解脱。 #闻法殊胜之益

聖德高僧們的重要答覆(農曆正月十二:第十二道答案)

2018年02月27日 聖德高僧們的重要答覆 世界佛教總部諮詢中心回覆求證者們的提問   農曆正月十二 第十二道答案:          能做傳承借灌內密頂的上師,必須具備三大條件,一:該師接受過內密灌頂,必須有一丈五尺至三丈長的信物「度量金剛繩」,二:必須是金釦聖德,三:該師確實沒有失掉傳承;三條缺一條都不具借灌內密頂的道行。能作單人真正內密灌頂之師,必須是三段金釦聖德,但三段金釦聖德灌不了「本尊法緣灌頂」,至於一至二段金釦聖德,只能借內密壇場作借灌內密,而蓮花釦尊者能借灌內密,可是沒有絕對把握為弟子灌成真正的內密灌頂,凡是牽涉到內密的灌頂,必須要在符合法規的內密壇場作灌,才能如法,否則灌了頂對受灌弟子也是絲毫修不起受用的。 世界佛教總部諮詢中心 代大聖德們執筆回答提問 2018年2月27日

寒山大師的最後一天:身份暴露後隱沒山崖

寒山大師

寒山大師 不論別人順他逆他,對他好或不好,他都亳不在意。 寒山子,唐朝人,但不知道他究竟是哪個地方的人,只知道他隱居在浙江天台縣西邊靈江上游的始豐縣西境七十里,有一個名為“寒巖”的地方,認識他的人都稱他“貧子”,他也喜歡裝瘋賣傻,常常語出驚人。 寒山常到天台境內的國清寺,和寺裡食堂知事拾得和尚交情很緊密。拾得常常收拾一些僧眾吃剩的菜飯放在巨竹截成的竹筒裡面,等寒山來了就讓他帶回寒巖食用。 寒山來到國清寺時,有時會在廊下獨自躑躅,有時叫嚷著開別人玩笑,有時又自個兒望空漫罵,寺裡僧眾看到他都覺得很不耐煩,就拿杖棒趕他出去,他總是翻著身子、拍著手、哈哈大笑一番,這才慢步離去。 寒山外表看起來就像一個叫化子:頭上戴著樺樹皮做成的帽子,身上僅以破衣遮體,腳下踩著一雙木屐,面容枯瘦憔瘁,但他神韻超脫,出語奇特,說出的話每每深含至理,只可惜人們都不肯用心體會。 寒山的行為實在太豪放,時常在林間村野和放牛的孩子們狂歌大笑,不論別人順他逆他,對他好或不好,他都悠然自得、亳不在意,如果不是同樣至情至性的人,誰又能認識他的真面目? 當時有一位官員閭丘胤,出任台州刺史,赴任之前得到豐幹禪師指點,說寒山、拾得就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的化身。因此到任之後,閭丘胤就往國清寺拜訪寒山、拾得,寒山、拾得二人因為豐幹饒舌(遂有成語“豐幹饒舌”),兩人就一起離開國清寺,再也不曾回來。此後,閭丘胤又親自前往寒巖參叩,並送衣裳藥物供養寒山。寒山看到他們過來,高聲唱道:“賊我!賊退!”來人看到寒山縮身進入寒巖的石縫中,又從縫中傳出聲音:“敬告你們諸位,各自努力!修行之事全在自己!”石縫從此密合,人們再也沒見到寒山的踪跡。閭丘胤於是請國清寺的住持道翹法師幫忙,派人去尋找寒山身前的遺物,但只在林間找到他寫在樹葉上的詩偈,還有很多寫在村中人家的屋壁上,共得二百多首,閭丘胤將這些詩偈彙編成集,傳誦於世,裨益人心,《寒山詩集》至今尚存。閭丘胤當時還寫下讚頌,稱道: 寒山詩集 菩薩遁跡,示同貧士, 獨居寒山,自樂其志, 貌悴形枯,布裘弊止, 出言成章,諦實至理, 凡人不測,謂為狂子。 時來天台,入國清寺, 徐步長廊,呵呵撫掌, 或走或立,喃喃獨語, 食所廚中,殘飯菜滓; 吟偈悲哀,僧俗咄捶, 都不動搖,時入自恥, 作用自在,凡愚難值, 即出一言,頓袪塵累。 是故國清,圖寫儀軌, 永劫供養,長為弟子。 昔居寒山,時來茲地。 稽首文殊,寒山之士。 南無普賢,拾得定是。 聊申讚歎,願超生死。 寒山拾得忍耐歌 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之乎?” 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又問:“還有甚訣可以躲得?” 拾得答曰:“我曾看過彌勒菩薩偈,你且聽我念偈曰: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隨它自乾了, 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密,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 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 世人爱荣華,我不爭場面; 名利總成空,貪心無足厭。 金銀積如山,難買無常限; 古今多少人,那個活幾千? 這個逞英雄,那個做好漢, 看看兩發白,年年容顏變, 日月像拋梭,光陰如射箭, 不久病來侵,低頭暗嗟嘆, 自想年少時,不把修行辦, 得病想回頭,閻王無轉限。 馬上放下手,回頭未為晚; 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辦, 也不爭人我,也不做好漢, 罵著也不覺,問著如啞漢, 打著也不理,推著混身轉, 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臉面, 幾年兒女債,拋開不再見。 好個爭名利,轉眼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 勸君即回頭,單把修行幹。 做個大丈夫,一刀截兩段; 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 悟得真常理,日月為鄰伴。” 憨山大師醒世歌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 惹禍只因閒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 諂曲貪嗔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 一劑養神平胃散,兩鐘和氣二陳湯。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留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順治皇帝出家偈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足貴,唯有袈裟披最難。 朕為山河大地主,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 不如不來亦不去,也無歡喜也無悲。 悲歡離合多勞意,何日清閒誰得知。 世間難比出家人,無牽無掛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逍遙佛殿任君嘻。 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累世種菩提。 雖然不是真羅漢,也搭如來三頂衣。 兔走鳥飛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 禹尊九州湯罰夏,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卻紫袈裟,只為當初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緣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戰幾時休? 朕今撒手歸西去,管你萬代與千秋。 羅狀元醒世歌 得失萬事總由天,機關用盡枉徒然。 人心不足蛇吞象,事到頭來螂捕蟬。 無藥可延卿相壽,有錢難買子孫賢。 得過一日過一日,一日清閒一日仙。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 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 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人情相見不如初,多少賢良在困途. 錦上添花天下有,雪中送炭世間無. 時來易得金千兩,運去難賒酒一壺. 堪嘆眼前親族有,誰人肯濟急時無. 看破紅塵待若何,猶如新燕補舊巢. 辛苦到頭還辛苦,奔波一世枉奔波. 積金千兩空白首,爭名奪利盡虛浮. 算起萬般渾是夢,不如及早念彌陀. 末法時節,至誠祈禱,六道眾生,早聞正法!諸佛始祖,多杰羌佛,今住娑婆,為正法義,依教奉行,如理入修!三聚凈戒,五戒十善,四無量心,六度萬行。遷意行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凡界俗子,了生脫死!解脫自在,福慧圓滿!

金如塵

久遠以前,波羅奈國有一個很喜愛黃金的人。每天天色微亮,他就勤奮地到各處去工作賺錢,不敢稍有歇息,所有辛苦賺來的錢,都用來買他最喜愛的黃金。錢賺得愈來愈多,黃金也日益增多,一塊塊小黃金並不能滿足愛金人,因此他將所有的黃金製成一個金瓶,每天賞玩造型又美又大的金瓶,愛不釋手! 因為每天花很多時間在賞玩金瓶上,愛金人對金瓶的貪愛愈來愈深。對金瓶的愛執,慢慢讓他的心從欣賞歡喜轉為擔心害怕──金瓶可能會被偷走!於是,他悄悄地在家中挖了一個秘密地窖,將金瓶藏在地窖中,不讓任何人知道。愛金人有了一個金瓶後,還想要有更多的金瓶,於是更加賣力地投入工作,不敢稍有停歇,於是省吃儉用、慳吝不拔,把賺到的錢都拿去換黃金,再製成金瓶。這樣廢寢忘食地工作,金瓶逐漸增加到七個,但他的身體也因為日夜操勞而變得愈來愈糟;日漸衰弱的身體因為不堪這樣的勞動,最後終於在一場大病中死去。 由於對金瓶的掛念與貪愛,愛金人死後不久,便投胎轉生為一條毒蛇,徘徊在藏金瓶的秘密地窖中,每天以蛇身纏繫著七個金瓶。因為對金瓶的貪執甚深,讓毒蛇命終之後,又再度轉生為毒蛇,如此一世又一世地輪迴受生為毒蛇,守護著地窖中的金瓶,而不得超生善道。 數萬年過去了,愛金人依舊因貪著金瓶而受生為毒蛇;日復一日,只是守著藏金瓶的地窖。一日,牠終於對這一成不變的日子和蛇身感到極度地厭倦,不禁思惟著:「難道我要這樣生生世世,守著金瓶過日子嗎?」終於牠下定決心:「不,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都是因為貪愛這七個金瓶,才會生生世世投生為毒蛇。我不想再過這樣的日子了!我必須改變這樣的生活!」 於是,毒蛇離開牠守了數萬年的地窖,來到一條道路旁,躲在一旁的草叢中,牠發現有人走近草叢,便發出聲音吸引路人的注意。路人聽到聲音,立即停下腳步尋找聲音的來源,但因看不到任何蹤影,便舉步要離開。毒蛇見狀,急著從草叢中爬了出來,對著路人說:「請你靠近我一點,我有事要請你幫忙!」路人看到說話的毒蛇,嚇了一大跳說:「你要我靠近你,是要傷害我嗎?」毒蛇說:「如果我真的想傷害你,還需要你靠近,才能傷到你嗎?麻煩你過來一下。」聽完毒蛇這麼一說,路人只好恐懼地走向毒蛇。毒蛇向他說出自己的計畫──牠想要將自己的一個金瓶,用來供養僧眾,希望路人協助牠成就這件功德。聽了毒蛇的心願,路人很讚歎牠的發心,便歡喜地允諾。 路人依約來到毒蛇的住處,並擔著毒蛇和金瓶前往寺院。途中,有人對於路人擔蛇的畫面感到好奇,頻問路人擔蛇欲往何處?但路人卻傲慢的不予理會。毒蛇看到路人傲慢的表現,非常不高興,不由起了瞋心。被瞋火所燒的毒蛇,本想一口咬死傲慢的路人,繼而又想:「他雖有慢心,但有恩於我,自己不可因瞋心而恩將仇報。」於是就暫時忍住瞋火,等走到無人之處,毒蛇即嚴厲地告誡路人剛才的慢心有違慈悲之道。路人聽了以後,非常懺悔,立即發願捨離慢心,慈悲謙遜待人。 到達寺院後,路人將蛇的願心告知寺內的法師,慈悲的僧眾非常讚歎牠的發心,不但接受供養,還為毒蛇開示佛法。毒蛇看到清淨的僧眾,又得聞佛法甘露,心開意解,心中非常清涼歡喜,立即起了精進布施的心,決定完全捨下所有的金瓶,於是請一僧人跟牠到地窖中取出其餘的六個金瓶,供養僧眾。因為供養僧眾的殊勝清淨功德,讓毒蛇往生後,得生忉利天。當時的路人即是佛陀的前生,他因毒蛇的提醒,斷除慢心,世世以慈悲心愍念眾生;毒蛇則是舍利弗的前生,因供養的功德,不但脫離蛇身超生忉利天,後世又得生人間,值遇佛世,聞佛說法,證到阿羅漢果。 典故摘自:《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15——釋計請篇》

《虛中得道》

  資料來源:明倫月刊114 期   從前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一位沙門,精勤用功,但卻還沒漏盡煩惱、成道證果,於是想返回俗家,過世人那種追求五欲的生活算了。他心想自己是名門之後,家裡財寶豐足,至少可以廣行布施,累積一些福報。於是在晚上誦讀《迦葉佛遺教經》時,聲音非常的清哀而緊急,而且聲中有反悔退轉之意。 佛陀聽到了,就問他說:「你在俗家時,是否善於彈琴呢?」 沙門回答:「世尊,是的。」 佛又問:「彈琴時,如果琴弦太鬆緩了會怎樣呢?」 沙門答:「如果琴弦太鬆,聲音不僅不好聽,甚至亦會彈不出聲音。」 佛再問:「如果琴弦太緊了又會如何?」 沙門說:「琴弦太緊,不但聲音難聽,而且琴弦還會斷掉。」 佛接著問:「所謂的善調琴弦,是否不可太緊也不可太鬆,才能彈奏出微妙和雅的琴聲呢?」 沙門回答:「世尊,是的。」 於是佛告訴沙門說:「沙門!學道修行也是一樣的,如果求道過於急迫,急迫了就身心疲乏,身心一疲乏,意就懊惱煩悶,一旦意生惱悶,行就退轉,行既退,就會退失菩提心,身口意就會造業,如是更加重罪業了。若太懈怠、太放逸,就如同琴弦太鬆一樣,同樣也會退失菩提心。如果調勻適當,就不執著,也不放逸,在心上用功,不緩不急、不快不慢,不著於表相,身心清淨安樂,時刻在定慧當中,最終能漏盡煩惱而得解脫,證得道果。」

《良田法器》

  轉載:明倫月刊240期 有一次世尊率領著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來到摩竭陀國。摩竭陀國那羅聚落村中,住有一位名叫尼犍的外道。尼犍聽到世尊和諸比丘來臨的消息,心生一計,對那羅聚落村長說:「村長,你一向尊敬我的道法,如今世尊光臨本村,我有一個蒺藜論,你依著去請問世尊,包管你能使世尊沒有話說,也不得不說!」村長訝異地問:「什麼叫做蒺藜論,你倒說說看!」尼犍外道就細聲細語的在那羅聚落村長耳邊說了一陣:蒺藜論就是只問人而自己不建立道理。又叮嚀他如何如何問法。於是愚癡的那羅聚落村長,不加思索,接受了尼犍外道的指示。他對世尊禮拜後,照尼犍的教法問道:「世尊!您不是常常安慰一切眾生,讚歎一切眾生嗎?」村長心裡想到,如果世尊回答不是,那就應該再問,他既然不想安慰一切眾生!那與凡夫又有何異?但是,世尊慈和地回答道:「是的,我常常慈愍安慰一切眾生,也常讚歎安慰一切眾生!」村長聽了,忙又照尼犍的話問道:「你既然常想安慰一切眾生,為何緣故,有時與這種人說法,而不為另一種人說法?為何緣故?」世尊微微一笑,慈和地答道:「村長,你的問話是錯誤的,世尊等視一切眾生,沒有與這人說法,而不與那人說法。不過,世尊觀機逗教,說法時有淺深的差別。現在我問你,譬如有三種田:第一種田土壤肥沃,第二種田中等,第三種田貧瘠。這三種田的主人,應該在那一種田裡,先從事播種耕耘?」「應該在土壤肥沃的田裡,先​​播種耕耘,然後再播種中等的田,最後才播種貧瘠的田。」世尊又問道:「田主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不願廢田耗糧。」世尊稱讚道:「對了!對了!」世尊進而慈顏愛語地開示:「我的出家二眾弟子,就好像第一種土壤肥沃的土,我當為他們演說義理完善,而味同甘露的正法,使他們戒行清淨,出長夜苦,以義饒益,安穩樂住。我的在家二眾弟子,就好像第二種中等的田,我亦為他們演說義理完善,味同甘露的正 ,使他們戒行清淨,出長夜苦,以義饒益,安穩樂住。種種外道異學,就好像第三種貧瘠的田,但是我也同樣為他們演說義理完善的正法,如果他們能在我的法中了解一句,就能出長夜苦,以義饒益,安穩樂住。」接著世尊又說道:「譬如又有一個人,他有三種盛水的器皿:第一種沒有破洞。沒有損壞,也沒有漏洩。第二種雖也沒有破洞,沒有損壞,但已有一點漏洩了。第三種已有破洞、又有損壞、又有漏空。這人在三種盛水的器皿中,應該把淨水,先註入那種器皿呢?」「世尊,應該把淨水,先註入第一種好的器皿裡,然後注入稍破的第二種器皿裡,最後,才能注入第三種破漏的器皿中!」世尊又問道:「為什麼要把淨水注入有破洞、有損壞、有洩漏的器皿中呢?」「世尊!那是要讓它在短時間內,也能有小小的用途。」世尊又慈顏微笑道:對了!對了!我的出家二眾弟子,如同第一種盛水器皿,我的在家二眾弟子,如同第二種盛水器皿;種種外道異學,如同第三種盛水器皿。我與他們說法的次第和意義,就如同這盛在器皿中的水,是完全相同的,雖然我的說法,有先後遲早的差別,但我利益他們的心懷是沒有兩樣的。那羅聚落村長聆聽世尊三種田、三種器皿的比喻後,深深敬佩世尊的智慧與慈悲,同時也悔恨自己的愚癡,於是如睡夢驚醒,請求皈依為佛弟子。世尊慈懷 之中,未嘗捨棄一人,但看吾人心地要耕耘成何種田地,但看吾人堪不堪為承法之器!茍一念回心向佛,當下決定是良田法器!

大迦葉的告別

我若得遇明師, 必記掛你還在紅塵漂泊。 我若得度, 必來度你。 一個人能遇到相應的另一個人, 不是彼此消解善業, 而是互相增長智慧, 這樣的相遇,必有前緣。 ——大迦葉的告別 大迦葉,本名畢缽羅耶那,是樹下生的意思,因他降生在樹下,而有此名。 他生長在一個富裕的貴族家庭,家裡的富裕程度超過了國王。他比佛陀晚生十多年,從小聰慧,厭惡世間一切欲樂,唯以修道是從。年歲漸長後,父母為他操辦婚事,他用了很多種辦法,推辭拒絕,但終於還是無奈,迎娶了美麗的妙賢。 據說,他們的新婚之夜,是在沉默中度過的。 妙賢愁眉不展,垂淚到天明引起了大迦葉的好奇,他問她,你為什麼傷心? 妙賢說,我一心修道,被父母逼迫與你成婚,這不是毀壞了自己的心願了嗎? 大迦葉聽後非常高興,家裡竟然給自己找到了一個和自己一樣厭惡愛染,樂於清淨修行的同修道友做眷屬! 他把自己的情況說給妙賢以後,兩個人約定,“我若眠時汝當經行。汝若眠息我當經行。” 他們共同實踐,彼此成就道業。 這是大迦葉對妻子妙賢的第一次告別。 他告別的是還未開始的婚姻。在他的心裡,俗世的愛情,不是他今生的任務。他要做的,就是完成覺悟,完成使命。 他們這樣的姻緣,在世俗的情感糾葛當中,實屬罕見。 更多的人,以歡喜冤家的緣分相遇,為滿足慾望而奔波,有的人乾脆是怨偶,是互相欠債為著償還討要而來的。也有相安無事的,但終其一生,完成了人的各種角色,排隊走,跟著潮流走,甚少關懷內心世界,偶有追問,也因無解而作罷。還有些人,有嚮往修道的心,卻因為此身濁重,欲深難持,而終於做了逃兵。 大迦葉和妙賢,在他們很年輕的時候,就少欲而慕道,能夠嚐到法喜,深知法喜遠超世樂,這是他們的天資,也是他們的福報。而我也知道,天資和福報,並非不公平地僅僅降臨到某幾個人的身上,它是修行的累積。以佛法來參照,每一個在六道裡輪轉不休的人,如果在前世,前一道裡聽聞過善法,修持過善法,那麼,我們在覺知的此生,一定會有前面無數輪轉積累下的福報來做我們當下修行的基礎。大迦葉和妙賢的銳利根器,淡泊欲身,就為我們示現了功德累積後與眾不同的天資。 對父母,他們行孝道;扮夫妻,對對方,他們修梵行,為道友。 這樣的生活,經歷12年,他們的因緣逐漸成熟。 在大迦葉的父母謝世後,大迦葉不再有違逆父母心願的顧慮,他目睹農人在耕田時,鋤頭傷及無數土中生靈,心中痛苦無法解決,在家做事,舉手投足,都在造業,而業不盡,六道輪迴不得出,他真的著急了。 與此同時,妙賢聽聞家中僕役說榨油時死了很多小蟲,對小蟲的悲心和對人類的口腹之欲之間的矛盾,令妙賢也覺得當下的處境需要反思。就在他們共同面對棘手思維的時機,大迦葉決定離家修道。 他對妙賢說,我走,是為了尋找明師。我若尋到,必來接你。 這是大迦葉和妙賢的第二次告別。 這次告別,是大迦葉對俗世生活的告別,從此以後,他了斷了倫常裡的進退,終於可以在修行的天地裡自由、深入地用功了。這次告別,也是大迦葉對妙賢的承諾。我不和你結夫妻的緣,但我與你允同修梵行的諾。我若得遇明師,必記掛你還在紅塵漂泊;我若得度,必來度你。     他們之間的長揖告別,讓我淚熱,這樣的放手,超越了男女愛人的癡纏,道盡知音同修之間的酬答。 在《西土二十四祖紀第二》中,曾經記載有大迦葉和妙賢之間的前世因緣。妙賢曾經是個貧苦的女子,為了補佛像,乞討集資,籌得金珠,而大迦葉彼時是鍛金師,二人合力將佛像缺處補足,從此發下誓言,常為夫婦,身為金色。後來及至大迦葉被父母逼婚,他發難說,造一金像,若有女子像它,就娶進家門,不成想,妙賢竟和金像如孿生一般。 這或許是傳說。但一個人能遇到相應的另一個人,不是彼此消解善業,而是互相增長智慧,戀愛中的我們,心中都清楚:這樣的相遇,必有前緣。 大迦葉在尋訪之中,遇到了佛陀,經過再三的觀察後,於佛座前剃度。 在佛陀准許女眾出家,並且成立了比丘尼教團後,大迦葉最先想到的就是把妙賢接到教團來。四年的分離中,妙賢為了求法,早已疏散家財,誤入外道。當她來到教團後,因為貌美也遭受了更多的誹謗。 美麗,在俗世裡是人所欽羨的資本,在修行中卻是自戀,執著的障礙。妙賢為了明志,她不再出外托缽。 大迦葉聽說後,心中憐憫,在自己托缽乞食後,將食物分一半給妙賢。大迦葉的行為受到了搬弄是非的人的譏嫌,說此二人原本就是夫妻,怎可能清淨無染?如今同食一粥,當初怎會分床而眠? 譏嫌本是妄語,大迦葉闊心無礙,但為了令他人停止口業,也為了激勵妙賢,他沉默,離開,不再和妙賢來往。他沒有向眾人辯解,也沒有和妙賢囑託。他只是沉默了。 這是大迦葉和妙賢的第三次告別。 儘管沒有任何言語,但水中冷暖,於拈花人自知。 妙賢受到了更大的激勵,道心非但沒有退轉,反而在逆緣中得以考驗增長。不久之後,妙賢通過艱苦的修行,獲得開悟。 至此,曾經有過夫妻的名分,同修的因緣,道友的恩情,在一次次的告別中,悉數放下。由有慾望的凡人夫妻,到少欲知足的優婆塞和優婆夷,再到無欲則剛的阿羅漢,大迦葉與妙賢,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蛻變和成長。 大迦葉以一己的放下,悲深行苦。剃度後八天便得到開悟。他是結集佛說正法的組織者,三藏典籍得以存世流傳,其首功不可磨滅。他與佛法意相通,佛陀稱之為“迦葉功德。與我不異”。他在靈山會上的破顏微笑,成為禪宗的著名公案,也是中國禪宗的西天始祖,他的精神是中國禪宗思想萌生的源頭。而這樣的始祖,竟是以苦行戒行來示範的。 大迦葉告別的不僅僅是愛情,他告別了一切慾望的糾纏,從幻相裡修出實相,一再告別,一再離開。他是一個告別了富裕生活,卻又走進富裕境界的行者。

奇!剛出生男嬰全身竟散發旃檀香

佛陀時代,迦毘羅衛國有一位大富長者娶了貴族之女為妻,生下一名容貌端正、無與倫比的男嬰。特別的是,男嬰不僅全身毛孔散發濃郁的牛頭旃檀香,口中亦出優缽羅花香,家人無不歡喜。 於是長者請相師到家中為兒子佔相,相師看著襁褓中的嬰孩,詢問:“此兒出生時,可有什麼瑞相?” 長者夫婦描述其子全身散發牛頭旃檀香、口有優缽羅花香,於是相師為其取名為“栴檀香”。栴檀香日漸長大,生性仁慈和睦,見者無不喜愛。一日,栴檀香與親友外出遊玩,見到坐於拘陀樹下有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全身光明普曜的釋迦牟尼佛。滿心歡喜的栴檀香至誠向世尊頂禮,並退坐一旁。世尊為其演說四諦法門,栴檀香心開意解,即證須陀洹果。旃檀香返家求得父母同意後,來到精舍,至誠懇求願隨佛出家修行。世尊應許,說道:“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服著身。” 旃檀香即現莊嚴比丘相。出家後的旃檀香毫不懈怠,精勤修道,不久便證得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成為諸天世人所共敬仰的四果阿羅漢。 比丘們見到旃檀香比丘如此殊勝的因緣,於是請示世尊:“不知旃檀香比丘宿植何福,出生時全身散發香味,又能生值佛世,出家得道?” 佛為大眾開示: “過去九十一劫前,毘婆屍佛於世間教化因緣圓滿,即入涅槃。波羅奈國的槃頭末帝國王建造四座寶塔以供奉佛陀舍利,並令群臣、后妃及婇女持香花入塔供養。塔地因眾人踩踏,而有毀損;有位長者不忍其頹敗破爛,於是發心以上好泥土將地抹平,並以栴檀香散灑其上,而後發願離去。 長者因為修塔功德,於九十一劫皆不墮惡趣,生於人天之中,身口常散其香;後值佛世,得遇世尊,出家修行,證得道果。今日身散香味的旃檀香比丘,即是當時以栴檀香散灑塔地的長者。 ” 大眾聽聞佛陀講述旃檀香比丘的因緣後,皆發歡喜心,依教奉行。   長者虔誠修塔供養之因,而能九十一劫不墮惡趣,生生世世身散旃檀香,今世得遇佛陀出家證果。大眾若能於每個當下修善積福,以清淨心廣修供養,未來必能感清淨殊勝莊嚴之果。

虛雲老和尚:歸依三寶譬如投生帝王之家

民國三十二年(1943)在重慶慈雲寺開示(節選) 今日諸位發心來歸依三寶,老衲甚為欣慰。諸位遠道過江來此,無非希望得些益處。但若想得益,自須有相當行持,如徒掛空名,無有是處。 諸位須知現既歸依,即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孫。但能敦品勵行,不被擯逐,則鳳閣鸞台,有分受用。自今以後,須照佛門遺教修持。 要曉得世間萬事如幻,人之一生,所作所為,實同蜂之釀蜜,蠶之作繭。吾人自一念之動,投入胞胎,既生以後,漸知分別人、我,起貪瞋痴念。成年以後,漸與社會接觸,凡所圖謀,大都為一己謀利樂,為眷屬積資財,終日孳孳,一生忙碌,到了結果,一息不來,卻與自己絲毫無關,與蜂之釀蜜何殊?而一生所作所為,造了許多業障,其所結之惡果,則揮之不去,又與蠶之自縛何異?到了最後鑊湯爐炭,自墮三途。 所以大家要細想,要照佛言教,宜吃長素,否則暫先吃花素。尤不可為自己殺生,殺他之命,以益自己之命,於心何忍? 試觀殺雞捉殺之時,彼必飛逃喔叫,只因我強彼弱,無力抵抗,含冤忍受,積怨於心,報復於後。以較現在武力強大之國,用其凶器,毀滅弱小民族,其理正同。 諸位既屬佛子,凡悖理之事,不可妄作,佛法本來沒甚稀奇,但能循心順理,思過半矣。許多人見我年紀虛長幾旬,見面時每有探討神通之情緒,以為世外人能知過去未來,每問戰事何日結束?世界何日太平?其實神通一層,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俱有五通,此是性中本具,不必注意。我們學佛人,當明心見性,解脫生死,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從淺言之,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但不可損人利己,更宜損己利人。果能切實去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切自知自見,自不枉今日歸依也。(侍者惟因筆錄) 虛雲老和尚:釋歸依三寶義 民國三十六年(1947)八月一日在澳門平安戲院開示歸戒(節選) 所謂三歸依者,第一歸依佛,第二歸依法,第三歸依僧。何以先當歸依佛?佛為大覺世尊,究竟常樂,永離苦惱,導諸眾生,出迷籠,就覺道,佛為教化主,故先當歸依佛。次當歸依法者,是我佛法門,三世諸佛,皆依之修行,而成就無量清淨功德。今日既欲返本還源,淨除心垢,舍佛法無由,故次當歸依法。三當歸依僧者,以佛法不自弘,須假人弘。人能弘法,方使從聞思修,證果成佛。況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了,難了之法,既藉僧得聞,此恩莫極,故當歸依僧。又名歸依三寶,三寶之義,分別有三:一者一體,二者別相,三者住持三寶。 (一)一體三寶者,即一心自體,法爾具足佛法僧三寶故。梵語佛陀,此云覺者。當人一念靈明覺了之心,即自性一體佛寶。法者軌持義,這個心性,能軌持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即自性一體法寶。梵語僧伽耶,此云和合眾。即此覺心能持一切法,即心即法,法法唯是一心,即法即心,心法不二。事理和合,即自性一體僧寶。如是一心具足佛法僧三寶,三寶唯是一心,是名一體三寶。眾生迷此,向外馳求,流轉生死,諸佛悟此,即證菩提,釋一體三寶竟。 (二)別相三寶者,佛法僧三寶名相各別故。梵語佛陀耶,此云覺者。覺徹心源,究盡實相,是名自覺。將自證法門,覺悟一切眾生,是名覺他。自覺已圓,覺他亦竟,是名覺滿。三覺已圓,萬德俱備,究竟成佛。初菩提樹下成道,示丈六金身,於華嚴會上,現盧舍那尊特之身,是為別相佛寶。如來隨機設教,五時所說權實諸經,三藏十二部,所詮教理行證,因果智斷,各有不同,是名別相法寶。禀教修行,從行契證,聲聞、緣覺、菩薩三乘階次,各各不同,是名別相僧寶。釋別相三寶竟。 (三)住持三寶者,佛滅度後,無論泥塑木雕,五金鑄作,紙畫布繪,諸佛形象,留世福田,恭敬如佛,功德難思,住持不絕,是名住持佛寶。無論黃卷貝葉,所詮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經,使見聞者,依之修行,皆離苦得樂,乃至成佛,化化不絕,是名住持法寶。剃髮染衣,弘宗演教,化度眾生,紹隆佛種,是名住持僧寶。釋住持三寶竟。 而住持、別相、一體、悉稱寶者,不為世法之所侵凌故,不為煩惱之所染污故。世間七珍,雖稱為寶,享樂一時,畢竟成空,只能養生,不能脫死。若論三寶,則能息無邊生死,遠離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樂。 今言歸依三寶者,不特歸依住持三寶,別相三寶,亦復歸依一體自性三寶。落於言說,雖名三種三寶,其實唯是一心,更無別法。舉凡一切事物,莫不由心,心攝一切,如如意珠,無不具足。所以教中,但云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等,終不云歸依於他。六祖雲:“自性不歸,無所歸處。”夫“歸”者,是還原義。眾生六根從一心起,既背本源,馳散六塵,今舉命根,總攝六情,還歸一心之源,故曰歸命,故歸依亦即歸命義。“依”者,是依止義。以諸眾生一向隨諸色聲,逐念流轉,苦海漂沉,無依無止,不知何處是歸寧之地。今歸依三寶,則身有所歸,心有所依。從是以後,以三寶為師,三界迷途從此可出,發菩提心,佛果可期,釋歸依三寶義竟。

蛇蠍心腸害人的果報

過去有一個人,夫婦結婚好幾年,他們一直渴望著有一個兒子。尤其丈夫等得最著急,為了生子,他就又娶了一個小妾。因為經過太太的同意,所以小妾是接回家裡同住的。過了不久,這個妾真的生下一個又白又胖的男孩子,丈夫高興得很!自此,對姨太太和小孩特別愛護,而把大太太就擱冷下了。 本來大太太看見姨太太進門,已視為眼中之釘;何況現在丈夫對姨太太和孩子更加寵愛,當然她是非常嫉妒。可是在丈夫的威嚴下,她也無可奈何,只好趁著丈夫不在的時候,才敢向姨太太洩洩恨、出出氣。可是這種機會很少,因此,她的怨恨越積越多。有一天,正是這個小孩過一周歲的時候,太太就趁著小姨太太不在的當兒,從頭上拿下一支金釵,從小孩的頭上插了進去。這件事情,她做得很隱密,沒有人知道,雖然這孩子一直哭個不息,可是沒有人發覺。因此,一個白白胖胖的孩子,終於發高燒而夭亡了。 自己親生的兒子,又是長得那麼可愛的孩子,一旦死去,誰不痛心?姨太太對這突然發生的不幸,感到悲切痛苦萬分!孩子死去已有一個月,但姨太太的方寸已亂,每天淚流滿面,最後終於病倒。 丈夫對兒子的早夭,當然也非常痛惜,可是他比較看得開,他認為人既死不能複生,哭有何用!然而很多近鄰親戚都說:小孩的突然死亡,必定有原因,因此勸他開棺驗屍。果然大家猜得不錯,在檢驗以後,發現小孩頭上有一支三寸長的金釵。這使小姨太太更加傷心,她知道孩子是被害死的,心裡又是恨,又是痛,終於,她發出誓言,一定要報仇,否則死也不暝目! 後來,小姨太太請教一位婆羅門,怎樣才能報復?那個婆羅門告訴她,如果持了齋戒,就能夠滿願。小姨太太愛子的心愈切,報仇的心也愈急,她真的受持齋戒,不久,這小姨太太因憂鬱而與世長別了。 這時,正好大太太受孕,她高興非凡:眼中釘既已拔去,自己的受孕又能增加丈夫的愛情,她歡喜不已!過了不久,大太太生了一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全家都疼得如掌上明珠。但很不幸的,女兒到兩歲的時候,也嗚呼哀哉! 這意外的打擊,使她哭得死去活來!可是,人已死了,又有什麼辦法?不久,大太太又生了一個兒子,可是,養不到三歲又夭折了。這樣一連生了六個小孩,最大的養不到七歲就死亡。愛兒的早夭,是令做父母的最痛心的。十幾年來,大太太被愛子夭折的痛苦,折磨得憔悴不堪,同時在她的心裡,也變成很消極。從此,她每天把自己關閉在房間裡,不願和外面的人多接觸。 有一天,忽然來了位比丘,說要找大太太。起先她不肯出來見面,後來因比丘說有要緊的事相告,才出來見面。比丘一見她,就問道:“你記得以前死去的那個姨太太嗎?她是怎樣死的呢?還有她那一周歲的兒子,是怎樣死的呢?” 這意外的詢問,令大太太惶悚不安,全身發抖,一句話也答不出來。因此她痛苦慚愧地說出小孩夭亡的原因,並且請求比丘救救她。比丘告訴她六個孩子的早夭,就是那姨太太的冤魂來投胎,故意害她受苦;如今要解除這條怨結,比丘叫她到寺院裡去做功德;消消自己的業障。 第二天,大太太遵照比丘的吩咐,一大早就起身準備到寺院裡去。剛走到半途,忽然發現一條毒蛇,正張大嘴巴,很快地游到大太太的身邊,她嚇得昏倒過去。萬幸的是,那個比丘已經趕來;對毒蛇說道:“毒蛇呀!你應該滿足了吧!你想想,她只害你一次,而你卻報復了她六次,這還不夠嗎?現在她既然能後悔,並且要替你做功德,你也應該解除這條怨結。你沒聽人家說,’冤仇宜解不宜結’?如今你還想害死她,這樣對於你本身是有害無益的。現在你也該為自己的將來打算打算了吧!難道你願意生生世世墮落在畜生、地獄道裡受苦嗎?” 比丘的話,毒蛇好像很理解,它垂下頭,悠然地遊走了。大太太醒來時已看不見毒蛇,比丘才把剛才的情形講了一遍。從此,大太太感到以往的過錯,所以就跟比丘出家修道,晚年即深居山中,懺悔過去的業障。 害人最終是害了自己,因果可不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