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法哲言(七)

立之于福应忆于难,取之胜者莫忘兵家常事,暴雨之下方忆其伞者必水淋其身也。 一个人处于幸福之中,事事称心如意的时侯,不应该忘记考虑遇到困难时的处境,并同时想到出现困难时应如何去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人的祸福,随时随地都在不断地转变,没有常规可言,你现在看起来一帆风顺,处处都很顺意,但说不定会在某一天,由于某个环节上的微小失误,或某一方面的细小因缘,或别人对你的误解,就会给你带来极大的困难,甚至陡然之间使你身陷绝境。正如兵法所云,取之胜者莫忘兵家常事,这就是说,得到胜利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胜败及兵家常事,今天胜,也许明天就会败。在曰常生活中也一样,没有下雨的时候,就要先看好天色,注意到即将来临的暴雨,提前准备好伞,否则,等暴雨来临时再想到拿伞就已经太晚了,那个时候,你只能全身淋湿。所以,任何事都应未雨绸缪,才能稳操胜券。

世法哲言(八)

雄才之料必当内充其实也,华其外而碎其内弗可大器而登堂,心空之竹终非栋梁之材。 凡是具有雄才大略、才华横溢而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必须既具有充实的内心世界,深厚的道德修养,又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有学问,夸夸其谈,头头是道,但内心空虚,灵魂苍白,这样的入是绝不能成为气候的,外表好看而内境劣昧的人终究不能登堂入室,成就大业。正如像空心的竹子,外表高升青奇,其实皮薄心空,就不能作栋梁之材,因为它会遇浪即折,遇力即碎,又怎么能拿去作中流砥柱呢?

世法哲言(九)

赴约者奔往为事,中遇道障之退,更便速前也,车挡虽倒挂之行,而在更利前行之策也。 在日常生活中,凡是与别人商约好的事情,我们就要按时去做,要照着约定的条件去履行,并争取把它办好。实际上,要成就我们的事业也是一样。但是,往往我们在前行的途中会有很多障碍,举例来说,上学时要读书、认字、写作文,有的句子造得不对,有的作文写的不好,有的数学做不了,但是我们必须要努力完成这些作业,并且要做好、做完美,最后达到目的,顺利毕业。又如,我们在事业当中遇到困难,挡住了我们,我们暂时前进不了,此时,要懂得中遇道障之退的道理,就是说途中遇到了障碍不能前进时,有时候要先朝后面退一下,那么这稍等一下是否就更迟缓了呢?不,暂时的后退是为了蓄积力量,瞅准时机,以便能更快,更好地前行。就正如汽车要设一个倒档一样,每每汽车抵到障碍无法前进以后,此时此刻,需当挂上倒挡倒退,倒退的目的是为了让开更宽阔的路来,以便能挂上更快的速度前进。总的一句,倒退的行动是为前行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具体对策。

世法哲言(十)

唯诵文章是无知,文学之才唯附实,而今大学四书五经,为文弗施者,收之弗能养其己,放之不利其众或,唯诵何益之有,施诗文于社会之用,造益利众者,是为转知化实也。 在社会中有这样一种偏见,往往认为一个人有知识、有才华,就是人才,实际上这是很大的错误。任何人,不管他知识有多么丰富,才华多么出众,无论是古代通读四书五经的饱学之士,还是现在的大学生,如果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付诸于社会的实践,这种人都是不能被称为人才的。因为,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用自己学到的知识造福于人民、造福于国家、造福于社会,这才算是真正的人才。否则,只埋头读书,将知识收藏起来不会运用,会一事无成,甚至连自己都无法养活,更不要说利益大众、为社会服务了,这样的学识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说唯诵文章是无知。如果将书本知识用于社会实践,将科技发明和创造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社会大众谋利益,这就叫转知化实,就成为真正有益于人类社会的人才。

世法哲言(十一)

欲速则不达,行慢而失获,事理如是观,正住中道参,琴弦之懈弗出和雅之音,反之过紧则易于折。 不管你做什么事,如果不切合实际,过于太急、太快,往往不能成功,因为它不符合客观事物的逻辑、法度。如果速度太慢,往往又错失良机,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行慢而失获。凡是世间上的一切事理,都应该注意这两个正反不同的关键。那么,怎样做才对呢?这就要认真研究分析,取其适中,找到最佳的方法。正如琴弦一样,绷得过紧往往把琴弦绷断,那麽,绷得过鬆就更不能出和雅之音,要不松不紧,恰到好处,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要顺乎逻辑的事理,不偏不倚,然后去进取,这样就会很圆满地达到目的。

世法哲言(十二)

对人才之取舍何别?天下之或优劣和合之因,所汇果也,为一体之和,不可分割之,由是见劣而不取或,优之何获,故收或而取优舍劣是为理也。 我们怎样去发现、分别和取舍人才呢?天下的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并由此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和合整体,优劣好坏都汇聚于此,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其缺点和优点,人人都各具所长、各具所短。因此,如果我们见到一点错误和缺点,就不去用这个人,那么,他的优点我们也就得不到开发了。所以,扬长避短,纠正或者尽力地去掉他的缺点,而运用他的优点,发挥他的长处,这就是社会和我们所要用人的真理。

世法哲言(十三)

凡事应三思之弗觉,体实而再行之,不可闻言而从,亦不可听之否虚,三思之下实施无道者,当进而穷根之研,欲觅高天彩虹而遇乌云之布,则疑于霞辉之弗成也,是为过失。 古人有「三思而行,再思可矣」之说,实际上,光「三思而行,再思可矣」是不够的,在三思之后,还要具体去实践以观察真实效果,这也就是说,我们绝不可以听说一件事情就立刻不加思索地去办,而必须要加以认真思考和实践,但同时,又不能听到以后,马上就轻易地否定,认为虚妄不实,不去予以处理。如果在三思以后觉得没有道理,并且实际去做,也还没有行通,这时都不能马上丢掉,而要进一步去挖根究底。就正如我们想见到高空中的彩虹一样,如果说走到半虚空中被乌云所遮障,就认为是上面只有乌云,没有彩虹,这就是错误,如果继续努力向上,进入更高一层空间,突破乌云,彩虹就会出现,所以,做世间上的一切事情都是如此。在任何困难之下,都要进而穷根究底,这样,最后就不会犯过失,就会处理好一切事情,完成好一切事业。  

世法哲言(十四)

或生于福而弗识其福,乃处福忘逆之故也,身强以弗察其康,病者之流皆知康安之乐也。 有些人生在福中不知福,尽管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仍觉得这里不称心,那里不如意,牢骚满腹,自悲不意,这样的人主要是处在幸福里头而忘掉了逆境的原故,在幸福的时候忘了曾经经历的困难。就正如身强力壮的人往往不知道生了病后的痛苦一样,不注意保护自己的健康,不珍惜自己强壮的身体,一旦生了病时,病卧床榻,动不能动,吃不想吃,这时候,他才知道健康的快乐和幸福了。

世法哲言(十五)

善知识者诸语皆收,诸识皆藏,归己为用,施之众或所益,原何来,善知本性为或而福,劣理作己批照,善道养德为或。 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都是胸怀博大,心襟宽广,好话和坏话都听,好的知识和坏的知识都吸收。好的知识吸收起来丰富自己的才干,提高自己的能力,为自己所使用,以作对人类有益的事情。而坏的知识就拿来用以检查,对照自己,引以为戒,使自己不要去犯类似的错误。这样做,是因为善知识的本性是为大众而谋福利的,所以,为了给大众谋利益,将坏知识拿来作为自己的一种批照,检查自己的错误缺点,有了就改正,从而达到既有益于社会,又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目的。因此,善道称为习养道德、为大众服务的一种行境。

世法哲言(十六)

凡出语之余无非也,谓词似为非也,言无失者乃以词夺理之失,故为非也。 凡是喜欢说自己没有错误和缺点的人,实际上其本身的行为已经具备了错误和缺点,因为他这种语言就是一种错误、缺点。「人非草木,孰能无过」,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过失或错处,说自己没有缺点错误的人,是以此来强辞夺理,为自己的过失辩护。那么,其具体表现,起码在他的身上,有顾全面子等私心杂念,或者说没有忍辱自愧之德性。所以说,如果说自己没有错误缺点,其本身已经具备错误缺点了。这句话就是一种错误缺点的具体表现。